西汉常山国传播经学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婴

发布时间:2013-04-29 点击数:0 作者:教育志1

西汉常山国传播经学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婴

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西汉燕(今属河北固安)人,汉初燕赵著名儒学思想家和经学教育家,文帝时经学成绩卓著,拜为博士。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刘启的第14个儿子刘舜(公元前152年—公元前114年),也是最小的儿子,封为常山国王(就是后来的常山郡),是年8岁,因为刘舜年龄太小,不能执掌常山国治理,第二年,公元前144年,汉景帝就委派经学造诣很深的博士韩婴前往常山国辅佐刘舜,韩婴职务是常山太傅。

由于秦朝的迅速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后,积极寻求治国安邦之道。汉代初期汲取秦暴政亡国的教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同时,抛弃秦朝的法家统治思想,推崇老庄黄老道无为思想,也夹杂着儒家、阴阳、法家等诸子百家古风。随着汉代治理的有条不紊,黄老道的消极思想凸显。而汉初的博士宫中,有很大一批是儒生,在社会上名望很大,在思想上对皇帝治国安邦有直接影响。这时这些大儒就积极思考新的治国安邦之道,由于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底蕴和时代呼唤,一批研究至深大儒开始走上舞台,韩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儒生之一。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根据《尚书》《诗经》《春秋》等经典儒家著作的整理和厘定文字潮流的涌现,先后出现了不同师法大儒,汉初的著名儒生陆贾叔孙通,文帝时的大儒贾谊,以及传播《齐诗》的伏胜、辕固、夏侯始昌、后苍翼奉萧望之匡衡等;传播《鲁诗》的申培、江公﹑刘向等;传播《韩诗》的韩婴、贲生、蔡义等;传播《毛诗》的毛亨、毛苌等;传播《春秋》公羊学的董仲舒、公孙弘、胡母生等。这些大儒大部分都是文帝、景帝、武帝不同时期的经学博士。在文帝、景帝时期,儒家还处于学术交流阶段,而真正确立儒家治国安邦之道是在汉武帝时期,也就是控制朝政的窦太后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后,22岁的汉武帝刘彻正式执政,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但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等

辕固、申培、韩婴所创建的流派就是史上著名的“三家诗”,与后来毛亨创建的《毛诗》合称“四家诗”。这些汉代儒者,基本观点都主张以古礼求天下大治,但因学术背景不同,所持观点各异,对《诗经》等儒家经典思想文化传承和释义,展开了丰富的思想碰撞与争鸣,他们一出现就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东汉后期才稍有统一,但有专家观点认为这种争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有学术争鸣。

韩婴以及创建的《韩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独树一帜。“三家诗”中,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所传)均以地望闻名,而韩诗则以姓氏为世人称颂,《汉书》里称“言诗于燕则韩太傅”,“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足见其历史地位以及在燕赵大地的巨大影响。这样,韩婴上任常山王太傅后,最重要职责就是积极向常山王刘舜讲解韩诗等经学精华,同时也延续春秋周游讲学古风,在思想上与自己不同的经学观点进行学术争鸣,也传播自己经学研究的成果。于是在常山王府一定建立讲学课堂,讲授时除了刘舜外,还有刘氏家族的其他皇室等贵族子弟,但最重要是常山王刘舜;其次韩婴在燕赵大地寻找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儒家流派进行争鸣,其中有两个重要大儒人物一是河北衡水董仲舒,另一个就是沧州河间毛亨。

董仲舒(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他一生致力《春秋》研究,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主张,成为汉代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但董仲舒最初的思想也并非如此成熟,韩婴做太傅后,周游燕赵诸侯国时与董仲舒在河间国相遇,董仲舒以“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著称,当时名气很大,但韩婴也不含糊,学识渊博,引经据典,奋力辩驳,二人唇枪舌剑,激辩三日不分高下,直听得众学人目瞪口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正式执政,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这时韩婴与董仲舒再次发生辩论,各自主张治国安邦之道,虽然汉武帝有意支持董仲舒,但韩婴论道精明,理论深邃,史称“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仍“不为所屈”,董仲舒也不能说服韩婴。后清人庞玺曾作《韩婴墓》一诗,云:“汉朝诗学互争雄,齐鲁同时擅大名。海内近崇朱氏学,更无人解说韩婴。”这两次辩论,以及韩婴的韩诗经学理论对董仲舒形成《举贤良对策》中系统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理论做了思想准备,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汉武帝时期,河间毛亨、毛苌等人潜心研究经学,形成“毛诗”,虽与前“三家诗”风格迥异,但仍然受到申培、辕固特别是韩婴传诗的影响。直至后来,赵人毛苌一枝独秀,由于鲁诗、齐诗相继失传,而韩诗则仅存《韩诗外传》十卷。从这个意义上讲,河间“毛诗”的兴盛,既归功于毛苌等人的潜心研究,更与韩婴等前辈经学的传播影响密切相关,“三家诗”韩婴对“毛诗”形成影响最大。河间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毛公书院有副旧联为证,称“三十里祠接韩婴大经纶馨香汉代;五百年序宗卜夏真学问润色河间”,上联记韩婴功绩,下联写书院历史及渊源(卜夏为孔子弟子)。可见,韩婴其与沧州《毛诗》诗经文化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说明韩婴做常山太傅期间,在燕赵大地周游讲学,传播经学韩诗也很普遍,这些都与韩诗是汉代科举必考科目相关。

韩婴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对《诗经》进行注释。“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 所注《韩诗》,多引古事古语,虽然每条都征引《诗经》原句,但主要不是对这些句子进行字面上的解释,而是用以与古事相印证,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宣扬儒家思想,与《齐诗》、《鲁诗》有很大不同。韩婴不仅在注释、传授《诗经》、首创《韩诗》方面有重要贡献,《韩诗》被列为汉代官学的教学科目之一,也是许多私学大师学习、教授的科目之一。他对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习的意义和过程、家庭教育等问题的论述,有不少合理之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他对《易经》也很有研究。做过很多注释,著有《周易传韩式二篇》。因当时燕赵一带盛传《诗经》,所以,对韩婴所著《易经》学者甚少,只是传给本家子弟。其孙韩尚曾随韩婴学“诗”、“易”,但他“诗”不及“易”。于是韩婴专门教他《易经》,后被朝廷任为博士,专门讲、注《易经》。汉宣帝时,研究《易经》有名的涿郡韩生,就是韩婴的后代。韩式“易”传,有其独到之处,并受到时人的欢迎。遗憾的是,韩婴的“易经”著作由于战乱也未能保存使之流传后世。但是做为一代著名学者,他的历史作用是不会因此而磨灭的。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众,提出国之命在礼的主张,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不成,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和发扬荀子礼起于欲养人之欲,给入之求的主张,提出因情从欲的观点,认为人的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否定孔子礼不下庶人的观点,主张对百姓教御以礼义,认为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等。韩婴的思想对今天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婴注释、传授《韩诗》写了很多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韩诗内传》四卷,《韩诗外传》六卷,《韩政》十六卷,《韩说》四十一卷。可惜这些作品到魏晋之时大都失传,只有《韩诗外传》留世。后来,随着韩婴著作的亡佚,《韩诗》也失传了。到清代,赵怀玉收集《韩诗内传》佚文,附于《韩诗外传》之后。陈乔枞也辑有《韩诗遗说考》。这些都成为今天研究汉代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