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官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3-08-31 点击数:0 作者:教育志1

             中国古代的官学教育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最高学府

太学国子监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专科学校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贵族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弘文馆宋朝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宗学,清朝的旗学、宗学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短期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地方官学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公元3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教育发展盛世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直辖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长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第二,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舍);第三,划拨学田,保障经费;第四,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