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学第四部和正定王家大院

发布时间:2013-04-27 点击数:0 作者:教育志1

华北大学第四部和正定王家大院 

19488月到1949年底的华北大学,是由华北联合大学演变继承而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翻开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可以发现,从1937年起,历经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个主要阶段。在19485月,党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由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和成仿吾任副校长。当时在校学生达15000余人,校址就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今正定解放军256医院)

1949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

195010月,华北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当时,华北大学除校部外,设四个部。第一部是抗大、陕北公学最初来参加的青年们进行训练的单位。一部系政治学院性质,办短期政治班,钱俊瑞任主任,学习课程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了解党的纲领政策,一般学习36个月就奔赴工作岗位。一部设在正定东门里的大佛寺里驻扎;第二部是准备进城后与旧式正规化大学相并的部分,也设,如中文系、历史系等,系教育学院性质,孟夫唐任主任,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师资及其他教育干部,有国文、史地、教育、社会科学、外语及数理化六个系,学习期限,外语为两年,其他各系为半年。地址在东门里法国教堂,那里有西式楼房,有教室、实验室、工场等;第三部是几个专门性质的训练班,如外交人员训练班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等,这些班对人员的要求更严格,带有某些保密性质,大都驻扎在附近的村庄里,不亮牌子,用代号;第四部是研究部,范文澜兼任四部主任。四部主要是从事专题科学研究及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为目的,下设八个研究室:

1)中国历史研究室,范文澜兼主任。
  (2)哲学研究室,艾思奇兼主任。
  (3)中国语文研究室,吴玉章兼主任。
  (4)国际法研究室,何思敬任主任。   
    5)外语研究室,主要从事翻译工作。   
    6)政治研究室,钱俊瑞兼主任。   
    7)教学研究室,张宗麟任主任。  
   8)文艺研究室,艾青任主任。
     第四部设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宅即这里是北洋大军头王士珍的公馆。

王士珍(1861年-193071),字聘卿,號冠儒,河北正定牛家庄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大学。王士珍本为清末袁世凯部,担任清朝新军要职。1911年辛亥革命起,他被清朝政府授以陆军大臣,1915年重新担任袁世凯政府的陆军总长。袁世凯政权垮台后,他亦于1917年间則担任国务总理。19182月引病告归,被冯国璋封为德威上将军,193071在北京病逝。王士珍是袁世凯时期北洋三杰之一,号称王龙,另两人为段虎段祺瑞、冯狗冯国璋。王士珍的在公馆座落在正定县城西门里路北,建于晚清(1905)年间,已逾百载。

关于华北大学第四部1948-1949年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家大院情况,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在其自传集《篱槿堂自叙》曾有详细描述。赵俪生1917425生,200712月逝世,山东省安丘市人。著名历史学家,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华大期间,赵俪生先生曾是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生活学习于王家大院。巧的是赵俪生先生的夫人高昭一是正定人,更巧的是高昭一竟是王士珍的外甥女,关于高昭一有关资料介绍:
高昭一(1914生,原名肇义,曾用名董弼。河北省正定县人,先后在正定县立模范女子小学、正定县立初级师范、河北省立第八师范读书,并在第八师范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小组长,负责学运工作。1937年,入山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在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属下动员宣传团、青年部做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在山西离石与赵俪生结为夫妻。后经延安辗转到晋南夏(县)支队政治部工作,曾任万连芝中队(连)指导员。1939年秋因扶持赵俪生疟疾至西安看病脱离部队,先后在陕西乾州中学、蔡家坡扶轮中学、陕西雍兴高级职业学校任历史教员,同时接受中共西安城工部指示,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48年8月,进入华北大学工作。1949年,在济南《工人报》资料室工作。1951年,在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教。1952年,调山东大学历史系,协助赵俪生开辟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课题。1957年,调兰州大学历史系。1984年离休。200691去世。

关于华北大学第四部1948-1949年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家大院情况,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篱槿堂自叙》对1948-1949年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家大院情况描述如下(有删减):
  华北大学第四部,就是研究部。它设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公馆。这里是北洋大军头王士珍的公馆,由一系列大院落、小院落、后花园、过厅、跨院等等合组而成。第四部的研究课题当时是有限的,几个青年人帮范老修订与续写《中国通史简编》,这是一个课题。由范老带头、由支部书记刘大年实际领导的中国近代史,又是一个课题。由艾思奇担任组长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思想的,又是一个课题。其余都是零星的了。
  当时职称及其界限已经有了,但较模糊。大家都按供给制,稍稍有些差别。比如范老是小灶;叶丁易、王冶秋,似乎还有何思敬,是中灶;荣孟源、刘桂五、王南、王可风以下全是大灶。这第四部的同人各有各的妙处,具体如下:
  叶丁易,安徽怀宁人,在蒋管区时,他是设在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大个儿的人,所以在王公馆中他被安排在正堂屋的东间,给人一种第一号人物的印象。他的继房妻子白虹同志陪伴着他。他可能有些自命不凡,所以周围的人对他有些闲言碎语,如说他去找吴玉章校长,要求配给一名勤务员(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再如说他批评范老的《简编》,只不过是拾掇自赵瓯北的《廿二史札记》,等等。开国之初,他到苏联讲学,因脑溢血病逝莫斯科大学。

  王冶秋,又用高山这个名字,也是安徽皖北人。发表过一些散文和小说。他和妻子住在王公馆正堂屋的西间。他和叶丁易不同,和领导的关系也密切。他在进北京的半路上入了党,进城后不久就是国家文物局的副局长(郑振铎的副手)。他的太太很长一段时间主持《文物》的主编工作,编辑部的人叫她老板娘
  刘大年,湖南华容人。此人没有学历,自学成为学者。当时他是第四部的支部书记。身体很坏,好像肺部有毛病,有一次聂荣臻部在正定城外试炮,一声炮响,大年同志的肺受了震动,立刻吐血不止,记得血流在地上一大片。进城以后,他一直是史学界无冕的领袖。
  还有荣孟源,他出生河北沧州盐山,荣家是个大家。他是最老的党员,可当时他不是党员。

还有两位一是何思敬,他曾是中共派驻李宗仁那里的代表。这种身份是很高的,记得每在大院子里开会,一般人蹲坐在地上,独何老让勤务员搬一圈手椅,每当辩论到问题焦点时,他总是挥舞着两手,高声地喊着:这是个原则性问题!”黄华是他的女婿,他晚年就住在外交部长黄华家里。
  第四部还有一个人王锦第,他的儿子就是鼎鼎大名的作家王蒙。第四部除却这些老牌的之外,还有中青年们,其中萧前是哲学室的秘书。另有一位叫牟安世,此人乃四川自流井的人,在北大上学时与德语教授冯至关系密切。

王士珍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本人与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作为华北大学的第四部研究部所在地,曾是多少新中国重量级文人工作、生活过地方,记录着新中国发展历程,小小院落,深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正定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