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3-08-31 点击数:0 作者:教育志1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

         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私学产生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 ,且他们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春秋孔子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下之学等,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人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孔子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与他同时还有墨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墨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私学发展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才取得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子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萧梁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明清,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古代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书院发展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僚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林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唐五代的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以,可以说唐代是中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北宋书院达数千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睢阳书院。还有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华林书院等。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重要标志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终于成熟和完善起来。到理宗时新建的书院达100多所,占南宋全部书院的2/3以上。理宗本人颁书赐额的达20所之多。书院制度成熟和完善表现为: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

——元代书院

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采取奖励政策;二是书院作为一种私学组织。仍然依赖于民间力量,元统一后很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书院,自由讲学,使私办书院增多。为了达到控制书院的目的,元朝政府采取委派山长或给山长授予官衔的方式,以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的山长、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不仅控制书院教师,也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疑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荐举,经监察机关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仅使得大量官办书院成为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文化教育

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而士风日陋时,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养人才。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武夷、石鼓)等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明代书院的真正振兴是在正德年间王学思潮兴起后,不仅建立了大批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使书院成为最重要的学术基地。自由讲学的风气盛行不衰,这必然会遭到专制统治者的反对,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越来越感到要加强思想控制,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毁书院的事件(即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式下令禁毁各地书院;嘉靖十七年申毁天下书院;万历七年张居正辅政时下令禁毁书院;天启五年下令禁毁东林书院,并波及其他书院,反映了自由讲学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但明代书院数量仍远远超过宋、元现两朝,共有书院1239所。且以嘉靖万历年间为最多。从空间上看,明代书院遍及19个省,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湖南为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学术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满族入关后,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康熙雍正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康熙提倡程朱理学,并赐颁御书学达性天匾额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赐额学道还淳匾额给苏州紫阳书院。康熙此举在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书院的作用。雍正改限制的消极防范的政策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发上谕肯定书院的社会作用,并在经济上提供保障,对清代书院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乾隆不仅经济上资助书院建设,尤其重视师长的任命、奖励、提升和书院学生的录取考核。雍正、乾隆的政策给清代书院带来了两大特征:第一,书院建设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第二,书院官学化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并且完全流为科举和附庸。

清代末年书院改制。书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书院改制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封建私学

从唐中叶至清末,书院历经一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书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灿烂明珠。

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堂长(或书院主持人山长的别称,或在山长下协助山长管理和教学工作,或从生徒中选任责督课堂记录搜集诸生疑难问题)、学长(或相当于某门学科的教职,或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士(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  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

——书院功能

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书院特色

第一, 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

第二, 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

第三, 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书院是中国传统私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书院不足

在古代,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所以,一般书院是不收女学生的,只有家里有钱的人,才可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家中请先生,这种思想一直到清朝灭亡,才渐渐消除。